1、发展趋势
在过去的一两年间,虚拟校园卡正逐渐成为高校信息化发展建设的焦点。虚拟校园卡的设想提出由来已久,但其在高校实质性的落地、发展却是在最近几年。究其原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滋养其发展的软硬件要素都已初步具备。目前,移动设备在高校的普及率颇高,几乎实现了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这为虚拟校园卡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而各种社会化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培养了用户的移动化使用习惯,提升了用户对电子化认证的认知和接受度,另一方面又为虚拟校园卡提供了更为重要的软件载体,特别是为高校中常见的支付、认证等信息化场景直接提供了解决方案,使得高校能够快速过关核心技术门槛,直接切入场景化应用。
2016年,微信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的第一张"微信校园卡"落地,在图书馆、食堂等校园应用场景获得了校园用户的广泛认可,这也意味着借助移动设备为高校师生提供校园身份认证与消费支付等核心服务的新时代正式到来。随后,各种虚拟校园卡产品不断涌现,快速迭代,除传统校园卡厂商推出虚拟校园卡技术体系外,腾讯、阿里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也快速跟进。目前,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APP均推出了自己的校园卡产品。
从实体的凭证,到电子的、虚拟化的凭证,再到人本身即是凭证,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高校的"校园卡"形态而言,终极的认证方式是生物识别,即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声纹识别等。但目前人脸识别出于用户隐私、硬件成本、支付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还远未到能够大规模普及推广的阶段。
2、顶层布局
在现阶段,虚拟校园卡是高校相关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突破点。要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服务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就不能够简单地将虚拟校园卡当作一种"体验品",以"玩一玩"的心态去对待,而应该从信息化顶层设计的角度去加以考虑,对信息化发展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回应。
一是如何有效降低校园信息化服务成本。服务成本不仅体现在软硬件建设等看得见的投入,还体现在用户和服务部门人员的无形化时间、精力投入。例如,对于规模庞大的校友群体,虚拟校友卡的发放无论从制卡成本、触达成本,还是使用成本等方面来看都是非常经济的。而这种成本的经济化不仅体现在虚拟卡的从无到有,还需要建立在后续一系列的服务整合基础之上。从这一诉求出发,高校可以结合校友活动中报名、支付、签到、核销等一系列通用流程,聚焦应用场景,充分发挥虚拟卡优势来全面降低活动成本。
二是如何有效提升校园信息化服务效率。高校应从虚拟校园卡流通使用的各个环节充分考量,充分发挥其提升效率的方面,优化其中的低效率环节。例如,在食堂就餐支付场景中,最初的虚拟校园卡支付由于存在多个操作环节,实际效率远低于实体校园卡,落地效率不佳,如果仅仅将其定位为"实体校园卡的锦上添花",则容易安于现状,很难使其从根本上发挥应具备的效能。要践行虚拟校园卡提升效率的使命,就需要对问题加以重视,结合各方面力量,从软硬件层面细致考虑如何对支付模式进行优化。目前,在微信校园卡等一些产品中,已经通过电子钱包、签约支付等方式使该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是如何有效完善校园信息化服务生态。从生态角度出发,虚拟校园卡不仅是解决支付、认证从实体卡到电子化的迁移问题,它还应作为高校信息化服务的连接器发挥作用。例如,通过赋予虚拟校园卡越来越多的功能,使得从支付到认证的各种校园服务都串接于其中,并可以通过唯一的"校园码"来加以承载,高校就能够形成一种新的认证生态。整合到虚拟校园卡中的功能应用越丰富,"校园码"的整体效能就越强大。同时,借助于这一框架,高校还能够根据师生的行为数据搭建起校内的个人综合信用体系,并反向解决高校普遍关注的"如何避免虚拟校园卡被用户出借"等问题。